枸杞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
枸杞炭疽病
癥狀:枸杞炭疽病俗稱黑果病。主要為害青果、嫩枝、葉、蕾、花等。青果染病初在果面上生小黑點或不規(guī)則褐斑,遇連陰雨病斑不斷擴大,半果或整果變黑,干燥時果實纜縮;濕度大時,病果上長出很多桔紅色膠狀小點;嫩枝、葉尖、葉緣染病產(chǎn)生褐色半圓形病斑,擴大后變黑,濕度大呈濕腐狀,病部表面出現(xiàn)粘滴狀桔紅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
病因原理: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a.稱膠胞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有性態(tài)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稱圍小叢殼,屬子囊菌亞門。分生孢子盤生在病果表皮下,菌絲體在皮下組織的細胞間隙中集結(jié),形成黑褐色的分生孢子盤,圓盤狀,中間凸起,大小l00-300μm,剛毛少,后孢子盤頂開果皮及角質(zhì)層。盤上生分生孢子梗棍棒狀,大小12-2l×4-5(μm);分生孢子圓筒狀,大小11-18×4-6(μm)。分生孢子萌發(fā)適宜相對濕度為l00%,濕度低于75%不萌發(fā),在水中24小時后大量萌發(fā)。
發(fā)病條件: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枸杞樹上和地面病殘果上越冬。翌年春季主要靠雨水把粘結(jié)在一起的分生孢子濺擊開后傳播到幼果、花及蕾上,經(jīng)傷口或直接侵入,潛育期4-6天。該病在多雨年份、多雨季節(jié)擴展快,呈大雨大高峰、小雨小高峰的態(tài)勢。果面有水膜利于孢子萌發(fā),無雨時孢子在夜間果面有水膜或露滴時萌發(fā)。干旱年份或干旱無雨季節(jié)發(fā)病輕、擴展慢。5月中旬至6月上旬開始發(fā)病,7月中旬至8月中旬暴發(fā),為害嚴(yán)重時,病果率高達80%。
防治方法:(1)收獲后及時剪去病枝、病果,樹上和地面上病殘果,集中深埋或燒毀。到6月份次降雨前再次樹體和地面上的病殘果,減少初侵染源。(2)6月份次降雨前先噴一次藥,開在藥液中加入適量尿素,殺滅越冬病菌,增強樹體抗病性。 (3)發(fā)病后重點抓好降雨后的噴藥,噴藥時間應(yīng)在雨后24小時內(nèi)進行,以防傳播后的分生孢子萌發(fā)和侵入。(4)發(fā)病期禁止大水漫灌,雨后排除杞園積水,澆水應(yīng)在上午進行,以控制田間濕度,減少夜間果面結(jié)露。 (5)發(fā)病期及時防蚜、螨,防止害蟲攜帶孢子傳病和造成傷口。(6)發(fā)病初期開始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xù)防治2—3次。此外有報道在發(fā)病初期噴灑紅麻炭疽菌或柑桔葉炭疽菌,防效與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相近且無污染,屬生物防治法。生產(chǎn)上可試用。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枸杞白粉病
癥狀:又稱枸杞葉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葉片染病初生圓形至近圓形病斑,大小2-4mm,病斑邊緣褐色,中央灰白色,葉背常生有黑灰色霉?fàn)钗。果實染病也產(chǎn)生類似的癥狀。
病原:Cercospora lycii Ell. et Halst.稱枸杞尾孢,屬半知菌亞門。子實體生在葉背面,子座小,褐色;分生孢子梗褐色,3—7根簇生,頂端較狹且色淺,不分枝,正直或具膝狀節(jié)0-4個,頂端近截形,孢痕明顯,多隔膜,大小48-156×4-5.5(μm);分生孢子無色透明,鞭形,直或稍彎,基部近截形,頂端尖或較尖,隔膜多,不明顯,大小66-136×2-4(μm)。
發(fā)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枸杞的枯枝殘葉或隨病果遺落在土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風(fēng)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擴大為害。高溫多雨年份、土壤濕度大、空氣潮濕、土壤缺肥、植株衰弱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1)選用枸杞良種。如寧杞1號。秋季落葉后及時清潔杞園,病葉和病果,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菌源。(2)加強栽培管理,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磷、鉀肥,增強抗病力。(3)進入6月開始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xù)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枸杞灰斑病
癥狀:又稱枸杞葉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葉片染病初生圓形至近圓形病斑,大小2-4mm,病斑邊緣褐色,中央灰白色,葉背常生有黑灰色霉?fàn)钗铩9麑嵢静∫伯a(chǎn)生類似的癥狀。
病原:Cercospora lycii Ell. et Halst.稱枸杞尾孢,屬半知菌亞門。子實體生在葉背面,子座小,褐色;分生孢子梗褐色,3-7根簇生,頂端較狹且色淺,不分枝,正直或具膝狀節(jié)0-4個,頂端近截形,孢痕明顯,多隔膜,大小48-156×4-5.5(μm);分生孢子無色透明,鞭形,直或稍彎,基部近截形,頂端尖或較尖,隔膜多,不明顯,大小66-136×2-4(μm)。
發(fā)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枸杞的枯枝殘葉或隨病果遺落在土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風(fēng)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擴大為害。高溫多雨年份、土壤濕度大、空氣潮濕、土壤缺肥、植株衰弱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 (1) 選用枸杞良種。如寧杞1號。秋季落葉后及時清潔杞園,病葉和病果,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菌源。 (2) 加強栽培管理,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磷、鉀肥,增強抗病力。(3) 進入6月開始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xù)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